初心丨孟晓苏:我给万里当秘书的日子
老编注: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。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9年,是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的黄金时代。本号特辟“初心”栏目,邀约追忆改开年代初期的文图稿件,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,向思想解放、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,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。
人物简介
孟晓苏
孟晓苏,祖籍山东,1949年12月生于苏州。14岁考入北京八中,1968年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工人。1977年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,毕业后任职中宣部新闻局,后经中央办公厅挑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秘书。1991年任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;1992年任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。现任中房集团理事长、幸福人寿监事长、汇力基金董事长、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等职。被媒体誉为“中国房地产之父”。
坐着汽车进北大
孟晓苏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《万里文选》。他时常会拿起来翻看,不仅是为了寻找过往的经历,也是在领悟曾经的老领导万里的思想。上世纪80年代,孟晓苏曾经身处中南海,担任万里的秘书长达8年,见证了那个风云年代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。
北大读书期间在圆明园
其后,他在1992年开始到中房集团任职,从此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,历任中房集团总经理、董事长。如今,孟晓苏依然担任中房集团理事长。在中房任职期间,他不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,专业思想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被誉为“中国房地产之父”。
孟晓苏是“文革”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。
“文革”的爆发阻断了孟晓苏的学业,他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,成为一名汽车工人。
1977年,孟晓苏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。“我当时还犹豫着报不报名。那个时候我已经28岁了,觉得这个年龄已经是上限,信心不足,害怕考不上丢人。况且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工厂当上了干部。”孟晓苏回忆说。
那是一场被孟晓苏称为“慌乱之中的考试”。考试时间紧,他并没来得及充分准备,“没想到还能合格,结果真的考上了!”
当时的作文考题是“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”,孟晓苏把在工厂的十年实践浓缩为一年,主题落在工厂一年如何进行技术改造、最终取得成功的过程。
北大校学生会干部李克强(左2)与孟晓苏(右1)
在主要报刊发表过文章的经历也为他加分不少。于是,浑身工人气质的孟晓苏跨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。那一天,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师傅们开着吉普车送孟晓苏去学校报到。“开着吉普车算是工友们的一番情意,但是这件事在北大引起了一些轰动,因为当时的汽车很少。后来,大家都说,汽车工人孟晓苏是坐着汽车来上学的。”
万里点名要他做秘书
毕业在中宣部工作一年多之后,孟晓苏被挑选到中南海,成为国家领导人的秘书。而这当中,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孟晓苏的父亲是解放战争中的老战士,但他的祖父是国民党将军,根据当时要“查三代”的政审要求,孟晓苏并不符合进入中央办公厅的条件。但是,时任中办主任的胡启立以开放心态招贤纳才,最终让他过了关。
“胡启立为我说了话,他说,这样的干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感情。就这样,他把我的劣势变成了优势。”孟晓苏说。
孟晓苏(右1)与万里、边涛合影
后来,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点名要孟晓苏来给他做秘书。于是,1983年5月,在中办工作的第二年,他被正式调到了万里身边担任秘书。
“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的。”孟晓苏说,早在万里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时候,孟晓苏就认识万家的孩子,他们曾在同一家工厂里当工人。
孟晓苏读大学期间,父亲患癌症去世。孟晓苏和万家的孩子们差不多大,所以他一直把万里视为父亲。万里和夫人也对他视如己出,关爱着他的成长。
孟晓苏逻辑清晰,记忆力过人。在谈话中,他能将年代久远的细节描述得生动详实。孟晓苏说,这源于他在担任万里秘书期间养成的习惯。“万里同志讲话不用稿子,有些重要讲话他自己想好之后在纸上写两三行字,别人都看不懂写的什么,但是他可以讲上一个多小时。”
万里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,孟晓苏曾去看望他。孟晓苏对老领导说,“您不需要再多讲话,您的丰功伟绩已经铭刻史册了。”万里听后哈哈大笑。
1986年陪同万里视察青岛海洋所
“其实很多人都希望退休后还能再继续发表意见,总怕自己被人淡忘,但万里的功绩足以让人们记住,他和那一代领导人所开创的改革事业已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,他不需要再多说什么。”说到这里,孟晓苏的语气中透出淡淡的惆怅。
市场经济观点一度被痛批
1988年,在万里的支持下,孟晓苏再次回到北大。这一次,他投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门下,攻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,他的同门师弟还有当今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国家副主席李源潮。硕士毕业后,他和李克强一道继续攻读厉以宁的博士研究生。
“改革开放年代,新事物很多,也经常遇到一些新的理论问题,我们都感到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深造。”孟晓苏回忆说,“万里同志推动的农村承包制改革,实际上涉及产权理论。”
接着,农村承包制度延展至城市,被称为“包字进城”。首钢和二汽开展承包制试点后,大大解放了生产力,首钢效益猛增,纳税额一度达到当时北京财政的25%。
“有人认为万里的观点只限于承包制,不是股份制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从承包制转向股份制,万里同志当年早有预期。”孟晓苏说。
早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,就已经提出市场经济的框架,此后,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此起彼伏。孟晓苏回忆说,“这些改革开放的领导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推动市场经济改革的思路,要坚定地走出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。”
孟晓苏在硕士论文中记载了这段历史:“起点模式”是一种不规范的计划经济,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形不成前苏联那样的计划经济体制;随后进入了一种叫双轨并行的“过渡模式”,而改革的“目标模式”是要走向市场经济。这就是他所表述的“起点模式-过渡模式-目标模式”。这篇硕士论文以高分通过后刊登在专业刊物上,但发表后,遭到《人民日报》和《求是》杂志的批判。
《求是》的一篇文章《当前改革问题之我见》,痛批孟晓苏论文中所提出的市场经济改革观点,认为“这分明是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”。
此外,孟晓苏的另一个观点,“改革进入到了没有多少石头可摸的深水区”,也被人批判为“分明是要陷改革于灭顶之灾”。
1991年9月2日,《人民日报》摘发了批判者的观点。
不过,到了1992年春,邓小平南巡,为改革开放大业定了调,一切纷扰暂时止息。
在担任万里秘书8年之后,孟晓苏离开中南海,调任国家商检局副局长。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第二年的时候,国务院领导找他谈话,表示有意让他升任正职,但孟晓苏提出,想到企业去。1992年底,孟晓苏如愿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公司,担任总经理职务。到中房集团后不久,他就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建议。作为房地产业的改革先锋,孟晓苏获得了“中国房地产之父”的称号。他说,自己的改革意识和胆量,深受老领导万里的影响。
房地产江湖大佬孟晓苏
原载《中国新闻周刊》2015/09/01,王全宝 文
部分图片选自网络,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
初心:1980改开年代
记录直白的历史
讲述真实的故事
长摁二维码
加盟新三届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备份永远的新三届
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